建筑央企与地方平台都在谈协同发展新模式 ,民营建企咋办?

责任编辑:万安网校 2023-06-10 19:12:19


"

建筑央企与地方平台都在谈协同发展新模式 ,民营建企咋办?


  • 2022-08-04 16:28:49

  • 849

                                                           

建筑央企与地方平台都在谈协同发展新模式 ,民营建企咋办?

倡导企业间优势合作提高抗险能力


  工程承包企业要根据自身行业优势和市场需要进行整体布局,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优势企业通过加强优势合作,推动有效产融合作,围绕产业链一体化整合优势产能,打造“联合舰队”共同出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日趋复杂,金融危机余波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新冠疫情肆虐加剧局部地区矛盾冲突升级,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分化摩擦加剧,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好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夯实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各类经济主体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进行转变。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所有权关系和企业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建筑类央企与地方国资平台的合作多局限于协作实施国内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开发和工程建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倡议持续高质量发展,国内区域协同发展和优势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如能把建筑类央企的国际化优势、全产业链优势、“投建营”一体化优势与地方政府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强烈愿望充分结合,探索出助力央地两类国企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升级内需质量,共同做大市场,将有益于实现两类国资的同频共振和相互促进。


  新发展格局


  加速央地企业强强联合


  一、突破发展制约的需要


  分析建筑类央企与地方国资平台面临的发展瓶颈,有利于深刻理解加强双方深度合作的战略意义。对于建筑类央企而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主业市场趋于饱和、产业结构和行业政策面临深度调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项目履约风险和盈利水平相互制约、传统商业模式与金融信贷支持政策愈加不相适应;对于地方国资平台而言,其承载着完善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功能、实施城市更新与改造、招商引资发展地方产业、拓展融资渠道隔离债务风险等职责。但随着“土地财政”逐步弱化、分税制改革、财政预算规范透明、“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格局融入需求等因素,地方国资平台作为独立法人经营主体,难以通过传统商业模式维持盈利水平,需要逐步参与竞争性市场的各类商业活动。


  二、实现优势互补的需要


  一方面,因行业特殊性,建筑类央企作为最早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竞争的经济组织,经历了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兼并重组、业务国际化和企业上市等发展过程,通过一系列国资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体系,跃居世界五百强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工程建设集团。大型建筑类央企已经在各自主营业务领域建立了包括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建造施工、装备研发、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的业务体系和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宏观调控和地方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地方国资平台从建立之初就具备了区域优势资源导入、属地化发展基础、充分政府授权和产城融合发展等优势,国资平台能够准确把握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汇聚区域内资源禀赋,紧跟地方产业发展导向,履行国资保值增值责任。


  三、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


  多家建筑类央企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和境内外市场资源,决策成立了围绕非传统主业领域的新产业投资平台。希望通过“新产业”的投资拉动,促进企业核心主营业务的增量发展,主动打破因体制机制和市场准入条件制约所造成的发展瓶颈,保持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持续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规模二次飞跃。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加突出地域区位优势,扩大增长动能和市场需求,均发布了比较明确的“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配套支持政策。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增量需求,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扩链”的“新产业”发展路径设计,能够较为顺畅地找到双方协同发展的契合点,符合加速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战略思路,“新产业”和“新片区”将成为央地两类国资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增量合作平台。


  打破传统路径依赖


  构建新型合作模式


  一、突破传统模式下甲方乙方的合作关系


  一般情况下,建筑类央企多作为施工项目履约主体,通过签署工程项下的商业协议,与地方政府授权项目开发的国资平台形成甲乙双方的合同关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双方合作往往呈现出监督与被监督、权责对立、制约与反制约的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基建市场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发展,项目合作模式经历了施工总承包、EPC交钥匙、FEPC、BOT、BT、PPP和ABO等发展阶段,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企业负债率接近国资委管控红线、隐性债务问题成为“灰犀牛”大概率事件、预防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的管控措施趋于严苛,国内传统基建开发模式难以为续,产业升级缺少市场需求动力,“新产业”的落地呈现出机遇性和偶发性特点,难以形成有效规模可持续的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格局。

  要承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项目,企业没有相应的资质;要申请相应的资质,又拿不出有关的业绩,这“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难题,建筑企业一直被困扰。即使你有很强的施工能力,拿不出资质来证明,说破大天也没用。


  这个关键时刻,就看出地方政府的担当了: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用明传电报的形式,提出省内建筑业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行联合承包的试点的要求,使地方企业有机会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为今后申报资质打下了基础。苏州两家企业已率先受益,与中铁有关企业联合投标中了苏州地铁五号线项目。


  路径之四:走“再造国企”的路


  南通是全国知名的建筑之乡,“建筑铁军”的摇篮,“鲁班奖”的创优大户,但是同样由于100%改制为民营建企而遇到发展瓶颈。虽然现有15个特级资质,运行质态都非常好,但要进一步发展,还是要能在PPP大盘子里分到一杯羹和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寻求突破。必须解决没有“国企”身份的问题。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新成立一家国有控股的建筑企业,注册资金10亿,政府出资2亿,其余5家特级企业分摊。“5+1”的模式,加上特级企业原有的资质和市场资源,不愁闯不出一条新路。


  路径之五:重走“劳务-分包-总承包”的路


  江苏的民营建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绝大多数企业都走过一条“劳务-分包-总承包”的发展之路。


  现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强力推进时,民营建企如何走出去?


  最近,省市场管理协会在完成江苏省住建厅的有关课题时,进行一系列调研,笔者得出以下印象:


  一是民营企业不能失去这次机遇;


  二是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的特点,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要脚踏实地重走“劳务-分包-总承包”的路。


  虽然同样是搞工程承包,但国际工程承包的外部环境,包括项目所在国的语言、适用法律、宗教、招投标制度、用工制度、资金及汇率风险等,对于从未参与过国际承包的企业,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很多央企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已打拼二、三十年时间,有的也交了数量可观的“学费”,他们已积累了相当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并且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


  但是央企不可能有那么多一线施工的队伍,我们地方施工企业(包括已经取得特级资质的民企),放下国内总承包的“身段”,在国际承包中从劳务做起,慢慢熟悉环境,学习国际工程承包的经验,特别是学习央企的管理经验,劳务起步,分包上路,最后再尝试进行国际工程总承包,才能既是积极地又是稳妥地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END

"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